教学案例3

沙尘暴: 沉重的思考

  背景介绍 

每年春季肆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强沙尘暴和沙尘暴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块心病,春天的魅力因沙尘暴而黯然失色。而2003年春天,沙尘暴次数突然减少,人们以为是近几年生态建设发挥了作用,沙尘暴的肆虐会就此收敛。不料,2004年开春,沙尘暴又卷土重来,而且反弹强烈。从2月到3月底,仅内蒙古自治区接连出现8次沙尘天气,其中两次为强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牲畜篇

在沙尘暴源头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时期遇到倒毙在戈壁滩和沙漠中的驼羊尸骨,觅食的驼羊形容憔悴,给人的感觉在这里做个牲畜好辛苦。

    牧羊人说,过去胡杨林边牧草很多,羊都挑着吃,现在羊再也不能挑肥拣瘦了,连过去瞧不上眼的苦豆子、红柳也吃,即使这样也吃不饱,回到家里必须补喂精料,不然很难过冬。

     以前喂饲料吃“大锅饭”,现在,要给小羊补喂饲料,羊也“分餐制了”。

    这样的场景在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等干旱地区的农牧区常常可以看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牛羊的数量一再猛增,但是人们忽略了牛羊要吃草的,我们的草场不能喂饱这么多的牛和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苏大学研究员提供的数据,充分说明了牲畜与草地的关系。自1950年以来,我国草原人口增加1倍多,草地牲畜增加3倍多,草地面积却不断减少。90年代每头草地牲畜占有的草地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60%-70%,目前全国草地平均超载量约40%,部分地区超载量大于100%。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生态观念,后果是草地不堪重负。

    苏大学说,干旱地区有些养羊大户一家数口人,草场三五千亩,却养了1000多只牛、羊。这么多牛羊需要多大的草场和饲料呢?在我国北方典型干旱地区,1个羊单位最少需要15亩草地,荒漠区则需要40-60亩草地,也就是说,在干旱地区,一头50公斤标准体重的羊每天需要18公斤饲草,一年需要15亩草地提供饲草,在荒漠区则需要40-60亩草地。1000多只牛、羊大致需要15000亩草场,超载数倍。牲畜超载造成的过度放牧,对草场的破坏十分严重。

    比起50年前,阿拉善的牲畜增加了6倍。1亩草场过去平均产干草35公斤,现在只能产10多公斤干草了,90%以上的草场沙化了。过去草场上有160多种牧草,现在只剩20多种了。因为草场植被比过去稀疏了,饲养一只羊需要过去近3倍的草场。

    草场被牧畜肆意啃噬,在啃噬严重的地区,草根都没有剩下,草地严重荒漠化。

    沙尘暴·植树篇

    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将400亩固定沙丘推平种上柏树,结果柏树没有成活,反使沙丘复活,固定沙丘变成流动沙丘。

    黄土高原北部某县秋季造林为宜,为了赶进度,在春季种树50万株,结果只活了108株,群众称之为梁山好汉。

    有的地区,无论陡坡缓坡,坡顶坡脚全部采用同一种规格的整地方法,整齐划一,整个山坡上看上去气派美观,却是寸草不留,违反了生态学规律。

    调查数据表明,在全国一些干旱地区经济林过热的现象十分普遍,生态十分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1998年新增造林面积的90%是经济林。近年来这种趋势还在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申元村研究员还讲到,一些地方大量种植葡萄作为保持水土、防止风沙的一种方法。北方葡萄种植地区,冬季来临前需要培土,春初又要松土,疏松缺水的土壤在春季遇到大风极容易成为形成沙尘暴的因素。

    “经济林的耗水量也比生态林大,”申元村说,这个道理农民不是不懂,而是利益驱动。种生态林的直接经济收益远远不如经济林。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还缺乏一个有效的调节机制,“谁种树、谁护林、谁收益”的原则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今天很多人说到如何治理沙尘暴,都会提及退耕还林还草,但究竟是还林还是还草、什么地方还林,什么地方种草、种什么树或种什么草,确是需要细研究,讲究科学态度的问题。申元村说,“退耕还林还草的具体举措是多种多样的,绝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我国草原无林是一个明显的特点,对大面积造林一定要慎之又慎。”就黄土高原而言,山西较适合于林木的生长,可以植树还林为主,但也应该重视林、灌、草的配合。陕西北部和陇中地区比较干旱,则应以灌、草为主,而不宜盲目的强调还林。

    在陕西绥德韭圆沟、陇中华家岭,几十前种的树虽然活了下来,但至今胸径只有10厘米左右,而且顶部开始枯萎。前些年“三北”地区到处都种植杨树,到如今看到的是许多小老头树或枯死木。申元村说,植物与水的关系非常复杂,个别地区造林使土质变干,导致更加干旱化,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大量的实践表明,在450毫米降水的山坡,种植乔木可以成活,但不能成林,在550毫米降水的山坡造林可以成林,但不能成材。因此,在500-600毫米降水的地区大规模推进造林工程时,应贯彻“林跟水走”的原则,把乔木配置在阴坡和集水的沟道里,阳坡种草或灌木。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区,最适宜的是种草和灌木,灌木在凌晨干旱地区具有很强的生产力和适应性。草田轮用,种草养畜,是半干旱地区很好的生态模式。

    西北部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已属于干草原地带了。气候和环境条件较差,虽然目前有较多的耕地,但属于超地带性开垦,退耕以后能够恢复的只能是草原,而不是森林,因此,应是将来退耕还草的主要区域,植被恢复只能以草为主。

    沙尘暴·水源篇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内蒙古额济纳旗鼓相当绿洲平均每年以134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荒漠化,目前已有530万亩绿洲消失。因绿洲缺水,额济纳河沿岸116万亩胡杨、红柳天然木不复存在。不少摄影爱好者担心,美丽的胡杨林不久将会成为最后的风景线。

    50年来,新疆艾比湖绿洲面积养活了700平方公里,只剩下530平方公里湖面。艾比湖原有的大湖风貌不仅难以复现,裸露的湖床反而成了新疆最大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艾比湖干涸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这一流域周边地区荒漠化大大加快,荒漠化速度已高达每年38平方公里。据专家测算,大风从艾比湖底卷起的沙尘和盐尘每年高达480万吨,使数百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的地区也受到艾比湖风沙的侵害。

    我国鄂尔多斯草原和科尔沁草原,年降水量300-450毫米,在元朝和明朝期间还是水草丰美的著名草原,从明朝和清朝开始经过数百年不间断的开垦、农耕,草原变成了今天的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青海共和县境内的沙地,在1958年前还是草高60厘米的大草原,经过两年多的开垦和撂荒,形成了50公里长的沙带,每年向黄河和龙羊峡水库推进6-12米。

    苏大学研究员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开垦了2亿多亩草原,其中近50%被撂荒成为裸地或者沙地。最近的一次遥感调查也显示,在1986年-1996年的10年间,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4省区开垦草地174万公顷,其中49%被撂荒。内蒙古伊克昭盟沙化土地面积的40%来自被垦草地。

    深处沙漠腹地的甘肃省民勤县是个农业大县,30多年前曾经到过那里的人都说,“民勤在当时可是沙漠中的绿洲啊。”近年来民勤的水资源越来越少,风沙越来越大,民勤县成了西北著名的沙尘暴主要沙源地,水资源过度短缺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苏大学说,“许多北方干旱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便地表植被干枯,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上游截水造成下游缺水,也是下游荒漠化速度加快的重要因素。”新疆塔里木河、玛纳斯河、甘肃石羊河、黑河,上游修水库截留水源,造成中、下游断流,尾闾湖泊干涸,迫使下游过多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最终使民勤盆地绿额济纳绿洲及外围草原、塔里木河下游绿色长廊消失。

    干旱地区盲目种树造成大面积抽取地下水,致使草场干旱。在干旱地区,种1棵树就会破坏周围几十平方米草地,为了浇地、栽树,打深井强采地下水,使水位下降,地表植被因缺水枯死。缺水,先是浅根系的草本植被枯死消失,继而红柳、沙棘等灌丛草原植被衰败,最后河岸两侧及湖泊边缘的湿地消失,胡杨林枯死,下游两岸及尾闾湖泊成为新兴产业生的沙漠,仅新疆因上游绿洲农业超量用水,30年来已致使下游340万公顷的草原和荒漠植被萎缩,沦为沙漠。

    沙尘暴·生态篇

    古浪,风沙的前沿。土黄的沙漠,土黄的杨树,土黄的杂草,风也是土黄的。在这土黄色的季节里,风沙前沿的人们忙碌着。羊群在沙漠和农国的过度地带狠命地啃吃着稀疏的杂草,春耕前翻新的耕地里,轻风毫不费力地带起一阵阵尘土。沙漠腹地,农民正从开垦的土地里一车车的往外拉运着沙子。而在不远处,黄沙与他们的村庄连成一片,爬上了房屋。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古浪县成为我国沙尘暴中一次死亡人数最多的县。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呈递增趋势,每年发生浮尘和沙尘暴天气达13次左右,年风沙日达到182天,沙丘平均以每年7米到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

    美国19世纪向西部移民,开垦9000万公顷草原种粮食,发展养牛业,家畜大量增加,草地过牧,草地植被覆盖率从85%下降到15%。失去植被保护的土地沙化,引发了1934年的黑风暴,4500万公顷耕地瞬间被毁,三分之二国土受到影响,16万农牧民倾家荡产。1936年,美国深刻反思,制定并通过草原利用法,用法律形式限制掠夺草原,规定草原的利用率不能超过50%,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使西部大草原得到恢复。

    国际上通常认为,干旱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容量5-7人比较适宜,我国北方干旱地区人口容量达到了11人以上。人口增加必须造成对土地的过度利用,造成土地退化。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超载过牧,超采地下水浇灌农田,砍伐树木,灌木作柴火,有些植被连根拔起,缺少植被的裸露土地上土质异常疏松。垦植开垦,在春天形成大面积的裸露地和沙地。开采矿山、淘金使地表植被破坏。过度采集草地植被、挖干草、割麻黄、搂发菜,草原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仅内蒙古就因滥挖、滥搂破坏的草原面积已达1.9亿亩,其中600万亩完全沙化,人为过度地对土地啃噬,人为干扰造成的新沙尘源,加重了沙尘暴的强度。

    近几年连续干旱的状况已导致生态、环境的加速退化。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非常突出的问题。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用水被严惩挤占,水管理粗放以及人为的水土流失非常常见。

专家指出,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地球上存在了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地表缺少植被、缺少水分以及大风是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因素。冬季土壤不化冻,或者封有适宜的水分,地表的土都不会随风而起。

 

讨论题:

1.你认为本案例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蕴含着什么哲理?

2.是什么原因导致近年来北方大部分地区沙尘暴的的肆虐?这些原因之间又是一种什么

关系?

3.在本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故意删去了最后一段,你认为该段的内容是什么?为什

么?

 

案例点评:

伴随着春天脚步的临近,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又悄然开始笼罩在北方人的心头,备受沙尘暴折磨的人似乎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昏黄昏黄的天,那漫天飞舞的“垃圾”,那一张张面带口罩的脸、茫然无助的眼神。源于我国西北和内蒙古的沙尘暴波及我国11个省份,影响7000多万人的正常生活。人们不禁要问,国家防沙治沙这么多年,为何沙尘暴肆虐似乎愈演愈烈,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

本案例从牲畜、植树、水源、生态和人口等几个方面综合地分析了沙尘暴产生的复杂原因。在这种“沉重的思考”背后,彰显出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之一-----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思想观点。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物质世界,这种联系是指不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特征。沙尘暴的产生正是由于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所造成的。由于过度放牧、牲畜的饲养量的增加,草场被牧畜肆意啃噬,在啃噬严重的地区,草根都没有剩下,草地严重荒漠化;无视草,灌木,乔木与降水的联系,片面的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不顾现实状况,加剧了土地干旱,造成了土地沙漠化;轻视水资源与沙漠的联系,由于湖水干涸,过度的抽取地下水,水资源严重短缺,植被萎缩,使草原论为沙漠;从人口与沙尘暴之间的联系说明,人为过度地对土地啃噬,超载过牧,超采地下水浇灌农田,砍伐树木、灌木作柴火,过度采集草地植被,违反生态规律,人为干扰造成的新沙尘源,加重了沙尘暴的强度,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和症结所在。

多种原因的交织汇合,各种原因之间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以及条件性的特点,启示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沙尘暴,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自然法则和生态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沙尘暴,加强对其成因的深入研究;必须在治理思路上有所创新,对沙尘源采取综合治理,多管齐下,针对不同的成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将沙尘暴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人定胜天”,人类一定会迎来战胜沙尘暴狂虐的那一天。我们期待着……

作者:     2018/09/15(Top) 返回页面顶端
 
上一条:教学案例4
下一条:教学案例2
 

版权所有 © 2018-2024 十大靠谱网投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访问计数: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电话:028-86291673

经理信箱:SAUmkszyxyyzyx@163.com    纪委信箱:SAUmkszyxyjw@163.com